健康说
当前位置:健康说>资讯>正文

吓人男人从嘴里吐出15厘米长的蛔虫网友还有比这更可怕的……

  
2020-01-09 07:11:29  阅读:8535+ 作者:健康广东

原标题:吓人!男人从嘴里吐出15厘米长的蛔虫,网友:还有比这更可怕的……

有句谚语,“你便是我肚里的蛔虫”,说的是一个人很长于猜透对方心思

可假如真的肚里有蛔虫,可不一定是件功德……

有种病叫“蛔虫钻胆”!

女子“胃痛”20余年,本来胆囊里藏了23厘米的蛔虫

超声下胆囊内活的蛔虫!打赌你没见过!

最近,上海一家医院的急诊科收治了一名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这位患者说自己肚子疼,然后当着医师的面,居然从嘴里吐出一条15cm长、像“米线”相同的蛔虫,并且仍是活的。

该新闻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繁留言谈论,共享日子中关于蛔虫的趣事。

还有一位网友生动地描绘了蛔虫爬出来的感触:

昨夜睡觉正酣,忽然呼吸困难,被吵醒,感觉嗓子里感觉有很粗的粉条东西,模糊中心想,晚饭没吃粉条啊。卡的难过,一阵狂呕,“粉条”仍是卡在嗓子的前边,急中生智啊,伸手指一把拽出来仍在地上。难过死老子了,跳下床,开灯。奔曩昔一看,差点没吓死本尊啊,一公约15厘米的肉色蛔虫,赫然趴在地砖上啊。可恨的还在动啊!!!动啊。

还有这个厦门的新闻:

蛔虫究竟是什么鬼?感觉它在人体里几乎无法无天了!嘴巴!胆管!还有它不能去的当地吗?

蛔虫长得像蚯蚓,成虫虫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

蛔虫病是一种蛹虫感染后寄生于肠道,以阵发性脐腹痛苦,重复发作为首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在乡村多见,学龄前儿童易得

蛔虫最厉害的当地在于产卵率十分高,男女交配后,均匀每天每条雌虫产卵率可高达24万个。受精卵假如随粪便排出体外,会污染土壤。人假如误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简单感染蛔虫。

1.虫卵可随尘土飞扬而被吸入咽部吞下而引发感染;

2.以人粪作为肥料时,蔬菜、瓜果被虫卵污染成为中心前言,生吃瓜果不洗烫、生食未经洗净蔬菜、腌菜和泡菜形成感染;

3.在乡村地区,随地大便形成院子地上污染,儿童在地上游玩,吸吮手指,进食前不洗手,乃至边玩边吃,简单感染,当水源被污染时,喝生水可被感染。

人体不小心感染蛔虫后,蛔虫喜爱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从人体半消化的食物中吸取养分,还能够侵略肝脏、右心抵达肺,进入肺泡后,沿着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然后再次被吞咽到消化道里。

1.蛔虫的幼虫能侵略肺部,引起肺部点状出血,一起还以引起蛔虫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呈现咳嗽、胸闷、嗓子痒等症状,幼虫还可侵略脑、杆脏、脾脏、肾脏等器官。

2.幼虫发育成为成虫后,会在小肠内争夺人体养分,一起损坏人体肠粘膜,导致人体养分不良,发育妨碍。有的人会呈现厌恶、吐逆、胃口减退,乃至腹痛的症状。

蛔虫成虫的代谢物,还能够引起过敏反应,感染蛔虫后能够呈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状

蛔虫成虫还能够引起多种并发症。蛔虫喜爱钻孔,可引起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达15%

在人体不舒服,呈现发热、胃肠道疾病或很多食入辛辣食物和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妥等要素影响时,蛔虫能够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以及肝蛔虫病等等一大堆并发症。

其间胆道蛔虫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致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决裂、胆汁性腹膜炎。一起,假如感染蛔虫后,肠管正常活动发作妨碍,可诱发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改变、肠套叠和肠坏死。

有不少网友以为服了驱虫药,假如体内有蛔虫,应该立刻能排出虫子。

事实上,不一定哦。

多年前的驱虫药,常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驱虫药能麻木虫体,使虫体不能附着在人体肠壁上,一起联合泻药的促泻效果及肠活动,促进虫体和剩余的驱虫药排出体外。但排出体外的成虫和虫卵可持续污染环境,而形成寄生虫病播散

现在的驱虫药有其共同的杀虫效果,用药期间不需忌食,不必加服泻药。所以,有的患者常在服药后2~4天,才见蛔虫排出

告知小盆友们养成杰出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不生吃没洗洁净的红薯、胡萝卜、甘蔗和生菜等,不喝生水。

消除苍蝇、甲由

不随地大小便,加强粪便办理,合理积肥和施用肥料,坚持水源清洁及食物不受污染。

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阿苯达唑、驱蛔灵、左旋咪唑等;

胆道蛔虫病可选用解痉止痛药、驱虫药与抗生素医治,若无效,则应行外科手术医治或选用纤维内镜将蛔虫取出;

蛔虫性肠梗阻内科医治无效且置疑有肠穿孔、肠坏死或肠改变时应及时选用手术医治。

来历:腾讯医典 深圳市卫健委

修改:曹思扬 赵莹

责任修改:

精编文章

专家指点

  • 2023年 智慧医疗行业出现一匹黑马 (巡康网)

    北京万健君康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力于”

  • 《2023中国肿瘤临床诊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理

    3月25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