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说
当前位置:健康说>资讯>正文

拔牙的注意事项 牙医拔牙拔断了后竟发生这种事

  
2018-04-06 09:21:56  阅读:879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晶晶

  拔牙应该是不少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过程吧,拔牙看似比较简单,只要医生打麻药将牙齿拔出就可以了,但是下面这一则新闻故事肯定让你大跌眼镜,让我们赶紧看看拔牙的注意事项的相关内容吧。

  前阵子,武汉市民田女士去拔牙,而在拔牙过程中,牙齿给拔断了,断掉的一截还怀疑是掉进了气管里,田女士自己极力吐出来后,要求医疗机构给个说法。

  牙医拔牙拔断了后竟发生这种事

  当天早上,武汉市民田女士因牙疼到武汉市武昌区白沙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医生诊断确定田女士一颗牙坏死,需要拔掉。不过,就在拔牙过程中,意外发生了。

  武汉市民田女士回忆称,拔牙到中途时,牙齿竟然拔断了,掉到气管里去了。她当时直翻白眼,呼吸困难,觉得喉咙里憋不住了,眼泪直往外奔。

  意外发生后,田女士极力咳嗽,一分钟过去,断裂的牙齿被田女士吐了出来。

  而对于尚未拔出的残留牙根,医生选择将伤口进行了缝合。据武昌白沙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主任介绍,医生当时给田女士打了麻药,缝了四针。

  提起拔牙的危险一幕,田女士仍心有余悸,认为是拔牙的医生水平不过关,“这哪里是在看病,是在拆房子,不是拔牙,差点把我呛死了”。

  事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认在拔牙中出现牙齿断裂,给病人带来惊吓,不过,至于牙齿是否真的掉进了气管,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现在,医生已经给他打了消炎针,牙齿还没完全搞好。药也开了,他们也会来调查处理好此事。

  拔牙前注意事项

  1、首先要确定是否有一些拔牙禁忌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如果有这些疾病的患者不要拔牙。

  2、不要吃的太多,刚吃过饭尽量等一个小时以后再拔牙,也不要空腹拔牙。以免出现低血糖和休克等症状。

  3、不喝酒前拔牙,至少一天不能喝酒。

  4、不要运动后拔牙,运动后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禁忌拔牙。

  拔牙后注意事项

  1、止血

  拔牙后创口上的纱布或棉球,需咬住约半小时才能吐去,24小时内唾液内有少量血液属正常现象。

  附睾炎是中青年男性比较常见的疾病,它是由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过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所造成的。那么你们知道急性附睾炎的症状是怎么样的呢?它的发病原因又是什么呢?对于这种症状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

  附睾对于男性非常重要,一旦发生了急性附睾炎就会对男性对身体功能带来直接的影响,那么对于急性附睾炎,它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急性附睾炎症状

  1.症状

  许多病人常在剧烈运动或夫妻生活后起病,患侧阴囊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沿精索向上放射至腹股沟区及腰部。患侧附睾迅速肿胀,可在数小时内使附睾体积成倍增大。伴高热,体温可达40℃。有些病人可有尿道分泌物等尿道炎表现。亦可出现膀胱炎、前列腺炎症状。

  2.体征

  在患侧腹股沟处或下腹部有压痛。患侧阴囊增大红肿。如已有脓肿形成,则皮肤干燥、脱屑、变薄,脓肿亦可自行破溃。病程早期肿大附睾尚可与睾丸区分,但在数小时后二者即融合成一硬块。精索因水肿而增厚,数日内可出现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前列腺触诊可有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体征,此时不能作前列腺按摩,因可使附睾炎加剧。

  3.并发症

  附睾脓肿蔓延到睾丸可引起附睾睾丸炎,进而破坏睾丸组织。急性附睾炎可演变为慢性附睾炎。

  对于急性附睾炎的症状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那么对于这种症状到底由什么引起的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急性附睾炎的病因

  急性附睾炎常为血源性感染或经淋巴途经感染而成,可以与多种急性传染病伴发。如患流行性腮腺炎时,病毒可随小便排出而引起急性急性附睾炎。常见的急性附睾炎有非特异性和腮腺炎性两种。任何化脓性败血症均可并发急性化脓性急性附睾炎,甚至引起睾丸脓肿。

  急性附睾炎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其实,化脓性急性附睾炎最为常见的原因是由附睾炎蔓延而引发的感染,因此,实际上应该是附睾睾丸炎。患者常出现睾丸疼痛,并向腹股沟放射,有明显的下坠感觉,并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同时睾丸肿大、压痛非常明显,阴囊皮肤红肿。发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腮腺炎性附睾炎为病毒感染引起。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免疫,在儿童时期即注射“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该病在青春期前较少见,睾丸炎常于腮腺炎出现4~6天后发生,但也可无腮腺炎症状。约70%为单侧,50%受累的睾丸发生萎缩。

  这种症状是可以治愈的,只需要我们在发现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治疗,那么防止引发睾丸伤害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平日里男性朋友也要注意生殖健康和卫生,预防急性附睾炎的发生。

  急性附睾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夫妻生活。托起阴囊以减轻疼痛。可服用退热、止痛剂,如吲哚美辛,防止附睾炎症引起的粘连。早期应用冰袋冷敷消肿,晚期可热敷加速炎症消退。

  (2)抗生素治疗

  在病原体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就应开始药物治疗,然后再根据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对肠道杆菌感染所致的附睾炎:氧氟沙星200mg口服,每天2次,共14天。淋球菌感染的附睾炎:头孢曲松钠250mg单剂量肌内注射,或环丙沙星500mg单剂量口服,然后口服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连续10~14天。衣原体或其他非淋球菌、非肠道细菌感染所致的睾丸附睾炎: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天2次,10~14天为一疗程;如患者对头孢菌素和(或)四环素过敏,则可予以氧氟沙星200mg口服,每天2次,共14天。

  2、休息

  拔牙后可取半卧位休息,不要平卧,不能马上洗热水澡,以免创口出血。拔牙后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注意

  拔牙后2小时吃。当开始的饮食可以吃液体或半液体,不吃热的食物,优秀。

  4、生活注意

  拔牙当天要少说话,不要用力吐痰、吐口水,不要刷牙,不要反复漱口,不宜作剧烈运动。不能用舌头舔创口,更不要吮吸创口。

  5、预防感染

  拔牙后吃一些消炎止痛药物,预防感染。

  牙疼是平时很常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牙疼的时候都会想到拔牙,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有些牙齿确实需要拔掉,但是有一些特殊的人群是不能拔牙的。那么哪些人拔牙会要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拔牙的风险

  对于拔牙,多数人惧怕的还只是"疼痛",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某些人来说,拔牙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拔牙,下列人群拔牙,有可能给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一、是妊娠期女性

  对普通人而言,在妊娠前几个月以及妊娠初期拔牙都会有一定危险,在妊娠3至7个月拔牙比较安全。

  二、是月经期女性

  由于月经期间牙槽可能发生代偿性出血,因此女性在月经期原则上应当避免拔牙。

  三、是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如高压和低压在180毫米、100毫米汞柱以上的患者应谨慎拔牙,而一般的心脏病患者,都可以拔牙。

  如果你感觉拔牙后牙齿疼痛的话怎么办

  1、医师于拔牙后,需将伤口清理干净,置入止血棉,并缝合起来,防止出血及加速伤口愈合。

  2、于伤口地方,咬紧纱布40-60分钟,尽量少讲话,防止继续出血,以达止血功能。

  3、嘴中若有口水,需往肚里吞下,不可以用力漱口,防止伤口撕裂的情况发生。

  4、止血后,二十四小时内可以用冰敷,或含冰开水的方式,防止伤口肿胀发生。

  5、于餐后及睡前必须使用漱口水,轻轻含三十秒后,慢慢吐掉,以防止细菌感染。

  6、按医师处方服药,不可以自行减剂,否则后果不堪想象。

  7、一周后拆线,牙医将给予新的建议事项。

  8、多喝果汁,补充维他命c及b群,以增进伤口愈合。

  9、千万记住,留下医院、诊所的电话及医师大名,若有突发状况立即与医师联络。

  10、推辞应酬,不可酗酒,充分休息及睡眠是必要条件。

  如何护理牙齿

  1.口腔卫生

  很多情况下,修复体戴用会加大口腔卫生保持和清洁的难度,如果不加注意,容易导致龋病、牙周病的发生。要遵循医生指导,在清洁天然牙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修复体的清洁。活动义齿睡觉前要摘下泡在凉水中。

  2.保护修复体的观念

  尽量不用前牙切咬较硬食物,后牙也不要咬过硬食物。摘活动义齿时推拉卡环或推拉基托,不要用力过大。戴活动义齿时不要用牙咬合就位,以防卡环变形或义齿折断。

  3.遇到问题及时找医生处理

  遇到疼痛、炎症、义齿损坏等问题时,请您不要自行做处理,以防延误甚至加重病情,应及时联系医生复诊。

  4.定期复查

  修复治疗完成后,正常情况下,一般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医生在做常规口腔检查的同时,可以针对修复体做系列检查,必要时需要进行调整或修理。

  5.正确理解和面对适应的过程

  修复体戴用后,从生理、心理角度,都存在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活动修复体,由于体积较大,容易产生异物感甚至恶心或呕吐,发音也可能受到影响,适应所需时间要长一些。对于适应的过程,戴用修复体后不要急躁,理解适应的过程,绝大多数患者均可很好的适应并使用修复体。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拔牙注意事项是什么都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拔牙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哦,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哦,祝大家有一副健康的牙齿。

精编文章

专家指点

  • 2023年 智慧医疗行业出现一匹黑马 (巡康网)

    北京万健君康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力于”

  • 《2023中国肿瘤临床诊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理

    3月25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